第九节_步步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节
銆庣珷鑺傞敊璇�,鐐规涓炬姤銆�
第(2/3)页

古长书撑门面,表现出一番诚意来。作为深大集团公司的老总,黄骏也是讲究这个的。他会感到某种意义上的高贵,体会着受到尊重的亲切与友好。接下来,古长书就连续陪同他游山玩水,各处值得一看的景点都去了。

        刘副市长每天打电话给古长书,说要把深圳那个老板抓住,让他投资哟古长书说这事不能急,慢慢来,要火候到了才行。欲速则不达,他还以为我们的企业真是烂摊子,卖不出去呢。他既然来了,我就不叫卖了。古长书就这样陪他玩,到了第四天,黄骏自己开口了:“你让我玩到什么时候我可不是来玩的,我想看看你的企业。”回,古长书才把他带到各企业走走,每走一处,都让各企业进行详细汇报。

        企业看完了,黄骏问:“这些企业,哪些准备卖掉”

        古长书说:“有人买的话,都可以卖。没人买,咱们继续维持下去也是行的。有什么想法,可以直说。你若要,我给你打折。”

        黄骏说,他看上了他们的针织厂,主要是那条生产线是新的,而且有半新的几百平方的厂房。实际上,针织厂早就不生产针织品了,而是生产西装,生产线也是西装生产线。黄骏在深圳有自己的制衣公司,有自己的服装品牌,他可以在内地生产加工,在内地销售,用深圳的品牌和生产工艺就行了。名义上还是深圳生产的。所以,他想把它收购下来。他问古长书有什么条件。古长书说:“没有特殊条件,只有惯例。第一,你把税缴给我们本地财政。考虑到你接手后有个整合过程,给你半年时间。半年后我们就征税了。第二,你要用我们本地的员工,必须保证我们的工人不能下岗。”

        10.急性子

        黄骏没有对古长书的坚持惯例提出异议。针织厂的资产评估是二千万元,光是生产线设备,当时引进就花了二千万元,因为用了好多年,有设备折旧的因素。现在加上厂房,一共才二千万。针织厂欠了银行八百万元贷款负债,也一并转给黄骏。在谈判桌上,黄骏提出打七折,古长书没有同意。古长书说,国有资产原本是不能打折的,给你八折,就给你省下了160万,这笔生意你在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整整谈了两天,然后邀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参加,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收购针织厂的事就算一锤定音了。

        黄骏是个急性子,他不会在半年后才开始生产。时间对他来说,就是金钱,就是财富。厂里原有大批熟练工人,他紧急电告深圳总公司:派十名服装技术人员和两名设计师过来,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一个月内开始正常生产。这样,他就可以享受五个月时间的免税优惠。

        事后,一些人对针织厂打折的事表示不解。工业局副局长何无疾在私下闹得最凶。国有资产打折,这不是故意造成国家资产流失吗他煞有介事地说:“古长书这样做,一是要急于把针织厂抛出去,二是优亲厚友,在老同学面前做人情。”这话就在下面流传开去了,一直传到主管工业的刘市长耳朵里。刘副市长记得,前些年,针织厂拍卖,起价是一千万元都溜拍了,没人举牌,现在能卖一千八百四十万元,而且外加八百万元的外债,应当说卖了个非常理想的好价钱。但是,外面传得厉害,刘市长还是亲自找古长书问了问情况。

        古长书说:“黄骏的这次收购,我认为我们是双赢。按常理,那八百万元外债,他是有理由不承担的。之所以要他承担,是因为我们有几百万元的预收款,基本上抵平。那几百万的预收款,都是服装,实际上是不可能足额收回来的。他收购后,马上就是新的品牌上市,以前的旧款式就完全有可能滞销,甚至是根本卖不出去。这笔帐无论怎么算,我们都是划算的。在资产打折上,我把帐算得很清楚的,不会糊涂。退一步讲,如果不卖出去,现有的资产会不断萎缩,负债率会提高,职工工资却不会提高。这类企业,从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毛病都比较多,积重难返,既然不能彻底换血,就很难搞上去。再过些年,生产线就会变成一堆废铁。”

        刘市长也是个能算帐的人,古长书一说他就明白了。

        黄骏也觉得划算。一是设备费用低,有一部分设备一直闲置未用,基本上是新的。使用的部分在维修保养上做得也不错,它们是他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部分。重新如果引进,那费用就加大许多了。二是厂房面积大,足足五百平方米。将来即使厂子垮掉了,他还有地皮在那里。又在市中心区,盖一幢高楼大厦,照样能赚钱。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西部开发热潮的兴起,内地的地皮只会升不会降的。地皮的增值部分是他押的最后一宝。所以这个风险是他能够承担。而且按照总价打折,优惠了160万元,他还是很感谢古长书的。因为他知道,国有资产打折,他没听说过先例。

        收购之后,黄骏把许多精力都投入到了金安。以前“金安市针织厂”的牌子取掉了,换上了“深大集团金安制衣公司”的牌子。黄骏是两头跑,一会儿深圳,一会儿金安。深圳到金安没有直达航班,需要从省城转机,然后飞金安。有时天气不好,或飞机不能准点起降,那就要花两天时间。这是黄骏感到最不方便的。转机的劳顿,甚至不如坐火车舒服,坐火车也只要两天。

        11.从智慧上保护和培育自己

        黄骏在金安市举目无亲,到金安后结识了一些官场人物,但也只是一面之交,没什么来往。大多数时间,他都是跟古长书在一起,他喜欢跟他吹牛,喜欢跟他谈企业改造。古长书是他的忠实听众,也能给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使他得到一些教益和启示。所以,两人算是比较纯正的君子之交和同窗之谊。古长书脑子活络,考虑到黄骏来自发达地区,又是集团公司总裁,是大老板,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经验,他把金安市的重点企业的老总集中起来,把十个县的工业局长请上来,请黄骏给他们讲现代企业管理,讲wto,讲现代企业制度,古长书当主持人,他自己也带头听课。黄骏心里也很高兴的,在深圳,象他这样的老板多,别人并不把他十分看重。在内地,他就感受到倍受尊重的个人价值,是顶天立地的人物了。他在金安讲课,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企业的知名度,这是一个无形的广告;另一方面,金安市的企业可以从他的管理经验中吸取营养。古长书总是把话说得恰到好处,黄骏第一次试讲时,古长书在主持中讲道:“一个成功的商人,本身就具有商业价值,本身就是一笔有形资产。黄骏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现在,我们可以从他身上获得智慧,然后我们把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财富。所以黄骏给我们讲课,我们是要付费的。”

        古长书的话赢得了满堂喝彩。黄骏下来说:“事先没说付费呀,你怎么说是付费的”

        古长书说:“我是脱口而出的。也算是广告吧。”

        古长书告诉黄骏,金安市十个县,都缺少企业管理人材。现在的管理人员,长期过着封闭的生活,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他们即使到发达地区走几遭,目光也是盯着外面的小姐是如何生动,如何去感受异地的异性肉体,回来都会成为他们的口头谈资。至于考察学习,没多少人当回事的。他们急需要普及一些基本知识,懂得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既要换脑子,也要补脑子。所以,古长书希望黄骏能够给各县的企业领导讲讲课。这么大的面积,当然不能白讲,讲一天一千块钱是差不多的。讲课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在给你自己的公司做广告。你别看我们这贫困地区,穷地方也有富人。有些人的消费水平一点不比深圳上海差,动辄就是几千元的衣服。古长书给他算了笔帐,全市十个县,每个县每年至少要在当地销售两千套高档西服,十个县就是两万套。你是做西装的,不要小看这个市场,它是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的。如果你占领这个市场一半的份额,以一套千元计算,你在本市的销售额就可以达到一千万元。卖一千万你能赚多少钱,你自己明白。

        黄骏似乎突然豁然开朗了。古长书鼓励下面各县请他去讲课,他也不推辞了,有请就去。讲一天一千块钱,对他来说全然不在乎钱的多少。可他又特别看重这笔钱,感觉这是知识就是财富的明证,他的智慧得到了认可,这比用商品赚钱就多了一些体面。黄骏是个忙人,身在金安,却要指挥深大集团所有的决策性事务。遇到急事就得马上飞回去。所以他常常抱怨古长书,“我从来没象现在这样忙过,都是你给我找的事。”

        古长书有板有眼地说:“可你在深圳有这样风光吗继续在那里待下去,你无非就是一个只知道赚钱的机器人你是儒商,儒商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比普通商人更强一些。在这里,你就可以指导大多数人去赚钱,这才是快乐,也是最高贵的快乐。”

        黄骏被他说得哭笑不得,他觉得古长书既在抬高他,也在强迫他,反正就是要他为金安市做些事。

        古长书管市办企业,卖出去了一个针织厂,古长书就不急了。他不喜欢做美梦,不指望在一夜之间把市里的所有企业都搞好。其余几个,比如缫丝厂,制药厂,他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制。他确定的原则是,力争在两年内,让大亏的企业小亏,让小亏的企业不亏,让微利的企业盈利。他还有没有高招有。他相信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他的脑子还在不断产生新的东西。但他觉得,从政者的智力跟其他人的智力不一样,所在的职位决定了智力使用的力度,使用过甚,就会造成破坏性使用,导致智力资源短缺。如果你要永远保持旺盛的政治生命力,永远觉得有用不完的聪明才智的话,一是要保护性的适度开发,不能竭泽而渔;二是要不断充电,让肚子里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许多时候,智力就是智慧,它象一盏明灯,照耀着你的人生道路,也照耀着你的政治前程。要是造成破坏性的开发,不仅要江郎才尽,更重要的你就面临着走进黑暗的可能。当官的人嘛,总是想越当越大,他不买官,也没钱买官,不凭关系,没有后台,就只靠自己的能力硬干,作为一个副职,必须给自己留有足够的后劲和余地,就必须从智慧上保护和培育自己。

        12.局长的影子和替身

        古长书清楚,从县里到市里,他都是一个倍受关注的人,象贺建军,刘市长,黄骏、陈局长他们,确实希望他大有作为。象大明县的周县长,工业局的何无疾他们,则是在冷眼看世界,人人都说你古长书有本事,倒要看你能卷起几尺波澜。特别是何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vscwx.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