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三章: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第(2/3)页
,总得要吃饭吧,只要人还需要吃饭,那么粮食就是必须的。”
“而朝廷要做的,不是因为担心没人种粮食导致朝廷缺粮,压制商业和工业的发展,而应该让百姓们看到种粮食的有利可图。”
“以往朝廷收赋税收的都是粮食,在我看来还不如收银子,首先是粮食不便保存,其次便是运输不便,赋税收取银子就可以从百姓手里买粮食,而百姓看到了种地有利可图自然就不用担心没人愿意去种粮食了。”
“朝廷现在的政策虽然重农抑商,但也谈不上有多大扶持,因为朝廷没有给予农民福利,助推农业发展。”
“与其担心工商业发达了没人种地,朝廷还不如多想想如何助推农业发展,保护农民的利益。”
说到这里苏泽摇头不已,统治者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初衷是好的,一是商人贪婪,狡诈,二则是古代统治者认为兴商伤农。
古代统治者虽然重视农业,但这种所谓的重视,完全上升不到“扶”的地步。
因为封建社会没有“给予农民福利、助推农业发展”的动机和职能,关键也没有这个能力。
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以及个别官吏,或许会有,但不具普遍性,倒是也有统治者会体恤百姓,免除赋税之类的,可这完全起不到扶持的作用。
同理,抑制商业,也就那么回事,既然没有能力扶助农业,那自然也没有能力抑制商业。
顶多搞点儿流于表面的整改运动,商人不许衣绸、不能乘马、不得为官。
但时间长了,也就该啥样就啥样,商人有钱了,照样歌照唱、舞照跳。
久而久之,重农抑商也就成了一个笑话,压根没起到半点作用,农业没有发展起来,商业也没有发展起来。
苏泽能理解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想法,甚至在苏泽看来,重农抑商不止是统治者的必选项,而且是社会和民众的潜意识,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选择。
俗话说的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但古代工业,是嵌入到了农业和商业之中的,虽然工商业往往并提,但工业更多地融于农业。
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节,农民会从事一些诸如食品加工、纺纱织布、农具修理、制革制陶以及货物运输等工商业活动。
生产力的水平就那么高,所以工业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或许,在有些地区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产生一定量级的精细分工,甚至还有一批世袭匠人,但仍旧不具普遍性,古代的所谓工业,只能是从属地位。
大明此时就是如此尴尬的一个情况,一直重视的农业呢也就那样,就更别提不受重视的工业和商业了。
南北两宋虽然军事拉跨,可文化和经济却是相当发达的,若要问哪个朝代的商品经济发达,那么宋朝绝对是榜上有名,并且是霸主级别的朝代。
虽然在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的萌生,但是相对于当时的整个世界来说,并没有很突出。
宋朝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强国,宋朝的疆域收缩,北部边界背压缩到黄河流域,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小的朝代,甚至还没有秦王朝的大。
即使宋朝的疆域收缩严重,但是,也不妨宋朝成为世界性大国,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单量最大的海上贸易,从海上泉州,广州等地出发,途径东南亚地区,到斯里兰卡,印度,再到中东,非洲等地,丝绸之路都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壮举。
也只有当时这样有着强大国力的国家由此行为,其他的国家其造船技术与国力根本不能撑得起这样的国际远航贸易,中国的丝绸之路其实更多的宣扬国威,并不是真正的以赚钱为目的。
宋朝的开封,扬州等地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其《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好的见证。
宋朝要是经济不发达的话,每年给辽金那么多的岁贡从何而来?
明朝虽然相对来说经济也不差,但工业水平却是没能提升上去,在明朝经济高度繁荣时,生产技术却没有太多改变,仍像以前那样不成规模。
而西方国家却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工厂,其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最终酝酿出了工业革命,从世界范围来看,明朝末期时已经逐渐失去领先地位。
大明其实真正强盛的也就开国前几朝,后面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和吃老本了,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
苏泽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vscwx.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