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林家人_大宋女首富发家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章 林家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融融的,拿出前一天剩下的酥油鲍螺和五彩方糕当午食。

        许氏摆摆手,说:“这么精贵的糕饼,尝尝鲜就好,剩下的留着送礼吧。”她顿了一下,补充道:“你既回来了,该走的亲戚还是要走走,没得让人说你不懂事。”

        林悠然瞧着她神色不对,试探性地问:“阿娘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闲话?”

        许氏抿着唇,没言语。

        倒是林二丫,眼神突然变得凶巴巴的,道:“坏二婶,骂娘亲!”

        林悠然皱眉,问:“为何?”

        “阿姐不去给祖母磕头。”林二丫愤愤道。

        许氏心疼地看着林悠然,说:“阿娘知道,吖吖怨你祖母当初卖了你,若不想见她便不去,阿娘不逼你。”

        林悠然心内暗哂,那个刻薄虚伪的胡氏算什么正经祖母,若说原身一家的厄运都是她造成的,半点都不夸张。

        不过,为了不让许氏为难,林悠然还是爽快地说:“若阿娘想让我去,我便去。”

        许氏惊讶于林悠然的反应,关切道:“你不怕她为难你?”

        林悠然挑眉,谁为难谁还不一定呢!

        母女两个说定了用过晚饭再去林家大宅,省得让胡氏觉得她们是去蹭饭的。

        午后,许氏稍稍歇了歇,照例挑着明日要用的豆子去溪边淘洗。林二丫不知道跑去哪里玩了。

        林悠然早早地做起了晚饭。

        她把头一天泡好的红小豆煮上,又从橱柜里翻出一块酵子,放进大陶盆中,准备和面。

        酵子,在当地又叫“面引子”,是由加了盐和碱的面团放置一段时间自然发酵成的,和面的时候加进去,起到的作用相当于酵母,蒸出的馒头更蓬松柔软。

        林悠然今天不打算蒸馒头,而是舀了半盆黄米面,准备做一款后世的“网红食品”——正宗东北粘豆包。

        许多人在网上模仿,原料用的却是糯米面,为了达到“黄灿灿”的视觉效果还特意掺一些玉米面。实际上,真正的东北粘豆包是用黍面做的,也就是常说的大黄米。

        林悠然先在黄米面上浇了些热水,用筷子搅成絮状,这样面团更为柔软香糯。再掺上酵子,用冷水和。

        根据个人口味,最终成型的面团可以软一些,也可以硬一些。林悠然偏向硬面,这样蒸出来的粘豆包不会塌陷,变成“粘豆片”。

        面团和好了就用细麻布盖上,放到温暖的地方醒一醒。今日天气好,林悠然直接把面盆放到了日头能照到的地方,若赶上冷时候,就得点火在锅台温着了。

        醒面的功夫,正好把红小豆做成豆泥。

        红小豆就是赤豆,需要提前一天泡发,再用大火煮上至少半个小时,直到可以用筷子戳烂的程度就能控水出锅了。

        做粘豆包的话,可以用豆沙,也可以直接用颗粒分明的豆团。林悠然折中了一下,用勺子把红豆稍稍压碎,做成了比豆沙粗糙些的豆泥。

        正常情况下,需要在豆泥里加入适量白砂糖或蜂蜜,但是,河北路连年征战,物价偏高,尤其盐、糖等物更是金贵。许氏舍不得买,林悠然也就没放。

        她把豆泥稍稍放凉,又仔仔细细洗了一遍手,然后把豆泥团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团子。

        她站在案板前,头稍稍垂着,动作从容不迫。精致的侧颜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中,仿佛散发着柔和的微光。身上的布衣素衫和周遭简陋的草棚不仅没有破坏这份美好,反倒衬得小娘子成了天地间唯一的亮色。

        这般风景,可堪入画。

        赵惟谨站在草棚外,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他自请回乡的决定或许是正确的。

        原本,这个地方对他来说没什么好的回忆。

        不过,从今日开始,便有了。
记住手机版网址:m.lvscwx.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