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
陈老汉长叹一声道:“唉,他同俺一样,也是个睁眼瞎呀”
“啊”在埸的人,除了陈老汉和困难,无不惊叫起来。
谢书记很快从惊愕中醒悟过来,朝困难望了一眼,便对陈老汉问道:“你们为什么不送孩子上学”
“俺村太穷了,办不成村学。”陈老汉伤感地说道,“打倒四人帮以后,曾办了一所小学,但是上面派来的老师都吃不了苦,呆不了几天就跑了。再说,村里的群众连口都糊不上,谁还有心思送娃上学念书”
“我们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为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可是,直到现在,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至今仍得不到温饱,连最起码的受教育的权利也得不到,这是我们的罪过呀”谢书记听罢陈老汉的话后,既象是对大家又象是对自己发出这样的感叹。
史部长不象谢书记那样为老区人民的温饱和教育权利而感叹,而是为自己的小儿子至今仍是一个文盲而担忧和伤心。她朝谢困难望了一眼,见他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情不自禁地轻轻叹息道:“这可怎么办呢一个文盲今后日子怎么过哟”由于她的声音很小,加之厅堂声音嘈杂,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她又轻声对我说道,“老白,你说该怎么办呢”
我说:“你不要担心,孩子年纪还小,通过补习还是可以赶上来的。”
陈榆树老汉大概是听到史部长和我的谈话,忽然对谢书记说道:“你们不要担心,柱娃人挺聪明,到了大地方,只要有学可上,他一定会很快成为文化人的。谢书记呀,我这次除了将柱娃送给你们外,还有个任务就是求你帮我们办一件事”
谢书记问道:“有什么事,你就直说不妨。”
“你大概还不知道吧,俺省现在的省委书记就是你原来的手下章排长。俺和村里的老少爷们商量,想请你给他去封信,让他给俺村弄点钱,将那条修了十几年也未修好的公路修起来,另外再给俺村派几个老师来。俺村群众决定自筹资金盖一所村学”
谢书记当即表态“照办”。陈榆树老汉立即握住谢书记的手,激动地说:“那我可要代表俺村的老少爷们谢谢你了”
一直在厅堂四处观赏和揣摩家俱的谢困难突然莫明其妙地插话道:“管屁用现在当官的有几个好东西就算姓章的答应给钱,俺保证钱没进俺村平头百姓的眼皮,就被下面大大小小的狗官的酒杯碰得干干净净了”
谁也没有料到这位谢家的小公子会突然冒出这样“尖端的话来,不由都面面相觑,瞠目结舌。陈榆树老汉立即训斥道:”娃,你胡诌些啥现在你已经是大地方的人了,讲话不许没遮没拦。咋能说当官的没有几个好的,你亲爹亲娘也是当官的,能说他们不是好官
“他们好啥你看,他们家连桌子椅子都照得见人的影子来,还有电视机和许多其它不知道名字的洋玩意。而俺家连被子都没有一床是好的。还说俺是他们亲生的,他们只知道在城里享福,丢下俺连管都不管。而且,他们迟不生晚不生,偏偏要在困难时期生俺,还给俺取个困难的名字,害得俺到现在都总觉得吃不饱,没到吃饭的时侯肚子就会轱辘轱辘直叫唤”
他的这席话真可谓是石破天惊谢书记、史部长以及土改等兄妹,无不目瞪口呆。我自然也颇感惊诧,这位临江地委书记的小公子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不顾埸合讲出这样的没头没脑的话来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我真想不通,对这样一个可以说是苕得可以的家伙,陈榆树老汉竟然还说他人挺聪明”
我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故意转移话题对陈松树老汉部问道:“陈大哥,这麻袋里面装的啥好象很沉的。”
陈老汉望了我一眼,回答道:“红薯片。柱娃饭量大,这种东西经抗饿。听说城里人还用粮票,俺怕谢书记家的粮食定量不够”他说着,没有等我搭腔,便转身对谢困难训斥道,“娃,俺常跟你讲,为人在世,忠孝第一。对国家讲忠,对父母讲孝。你咋能讲出这种没有人气的话来”
还算好,谢困难没有与陈老汉顶撞,而是赌气似的往身后的沙发上一坐。不想他一坐下去便象触电似的一跳而起,大声叫道:“哎呀,俺将凳子坐坏了”
看到他那种傻乎乎的样子,大家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史部长笑着拉着他的手,对他说道:“我的苕儿呀,这不凳子,应叫沙发。它的下面是弹簧,富有弹性,坐不坏的。”说着,自己先坐了下来,然后叫困难也坐了下来。
困难坐下后,颤悠了几下,大概是觉得蛮舒服吧,一边抓着脑袋瓜子,一边“嘿嘿”傻笑着。他抬头朝众人扫了一眼,说道:“你们城里人真会享福”
第二天早晨,我刚进办公室,史部长的电话就来了。出乎意料的事,她在电话中什么都没有讲,只是说谢书记有事要同我商量。虽然她没有明讲谢书记有什么事需要跟我商量,但我敢断定,一定是为他们的小儿子谢困难的扫盲问题要我帮他们拿主意。在昨天,谢书记虽然在得知困难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时,没有象史部长那样当埸就表现出极度的震惊和失望,但是,我相信,在他的内心,其痛苦之情会更甚于他的妻子。他虽然是一个中学肄业生,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学历无疑是低了些,但是在解放前,特别是象在他这种级别的老革命中,却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大知识分子。不难想象,象他这种级别的高级干部,对自己的子女的文化程度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特别是他本来就对困难寄予厚望,曾表示,在他的子女中,将来若真的有人能成为他们谢家的“谢家宝树”,那么这个人就只能是他的这个小儿子,因为他坚定地相信,在老区人民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再加上他们谢家的崇尚的重文的传统以及祖辈传下来的遗传基因,让其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迎头痛击,他认为最有希望成才的小儿子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他当然不会甘心。为了不让困难的前途就此被断送,他一定会想方设法为儿子加速扫盲,然后再送他上中学、大学。目前最为关键的是摘除儿子的文盲帽子,只有摘掉了文盲帽子,才有可能考虑下一步。而要走好这第一步,当然只好找我这个地区教育局局长。更何况我还是被他们戏谑为他们家的“编外人员”,帮他们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也是责不旁贷的事情。因此,我敢肯定,谢书记要跟我商量的事必定是这件事。然而,这种事对于我来说,虽然不算很大,但也非易事。为此,在到谢书记家之前,我同我们局里的几位副局长碰了碰头,将自己估计谢书记要我去的目的告诉他们,并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不想他们一听,竟高兴得大声叫了起来:“好事情绝对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vsc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