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准备派人去请让紫良老先生。他们的热情,无异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开始,谢书记对他们说:“我们这次来,是为了请让紫良老先生出山,如果你们去请让老先生到这里来同我们见面,是对他的极大的不尊重,所以,你们千万不要派人去请他来,等一会,我们会亲自上门去拜会他老人家。至于午饭,也不用你们费心,我们自己到餐馆随便对付一下就行了。”
不想乡党委书记是个很有个性的家伙,他佯装生气地对谢书记说道:“你是当大官的人,是不是看不上我们这些乡巴佬如果真是这样,尽管你是我们的领导,但我们还是要骂人的你知道,我们这里为什么叫骂娘河吗就是因为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骂人。而且连爷娘老子都敢骂的。你是不是也想让我们骂你们一顿”
他的话将我们大家都逗笑了。谢书记无奈,只得同施老商量。施老笑道:“既然人家这么好客,只好客随主便了。”
谢书记只好对这位镇党委书记道:“那好吧,为了不让你们骂娘,中饭就在你们这里吃吧不过,我可得跟你们讲清楚,只能四菜一汤,不能超过标准。”
党委书记见谢书记同意在他们乡里吃中饭,显得十分高兴,喜气洋洋地应道:“你放心,我们正在学习中央的干部管理条例,当然要按照制度办,绝对不会超过标准的。”说罢,便对身边的办公室主任将头一歪,示意他赶快去准备午餐。办公室主任迟疑片刻,仿佛还有什么话要问似的,只见党委书记将手掌朝他面前一伸,然后又是一翻,办公室主任会意地点了点头,快速离去。
办公室主任离去后,镇党委书记又对谢书记说道:“谢书记,你好不容易到我们这里来一趟,是不是跟我们镇里的干部见一面”
谢书记说道:“见面就免了吧。我谢东山又不是什么明星,有什么值得看的”说罢,又似乎觉得太驳人家的面子了,接着说道,“要不你把你们镇长也找来,我们随便聊聊。”
镇长来了。
谢书记问了问二人的姓名,当两人回答一个叫让明理、一个叫让明全时,他很感兴趣地说道:“让姓可是一个不多见的小姓,但在你们这里好象还不少”
让明理道:“我们镇姓让的也不是很多,大概就几百户吧。”
谢书记又问道:“你们的落籍祖是什么时侯迁来此地的”
让明理书记说道:“据说我们让姓的开姓祖是明代的建文皇帝。朱棣谋反后,建文帝从后宫地道出逃,浪迹天涯。跟他出逃的一些臣子曾劝他联络旧部起兵打回南京,但均被他阻止。他对这些拥戴他的老臣说:燕王是我的叔父,大家都姓朱,他既然想当皇帝就让他当好了,我若为了皇位再同他打仗,遭殃的是天下百姓。后来,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姓让,藏匿于民间以避祸,而他本人则削发为僧,不再过问世事。我们这支让姓,传说是从广西迁来的,在此居住已经有三百多年了”
听了他的介绍,谢书记便对明惠帝只注重任用文臣而忽略武将的用人政策发表了一番感慨,并由此谈到宏扬武术的现实意义。他对让明理和让明全说道:“你们的祖先建文皇帝虽然只当了短短四年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个十分爱民的皇帝,你们现在都是乡镇干部,一定要继承他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当好地方官,多多为民造福。”
两位地方官频频点头称“是”。
谢书记忽然对让明理书记问道:“这几年很多地方都在修家谱,你们让姓是不是也在续修家谱”
让书记吱唔道:“这个”
谢书记见他这副模样,知道他对自己存有戒心,笑了笑,说道:“从你的这种表情中我就知道,你们也修了或者正在修。这没有什么值得回避的,完全没有必要搞地下活动。现在很多地方的群众都在自发地修谱,有人将其斥之为封建宗族势力的复辟,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首先,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讲,他们是从认宗敬祖的角度来修谱的,讲的是孝道,这并没有错。其次,宗谱同国史、方志一样,是中国历史传承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四旧过程中,原有的家谱大多遭到焚毁,只有极少数幸免于难。现在各地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修谱,实际是对中国三大历史的支柱之一的宗谱的一种抢救行动。第三,修谱过程中的认祖归宗,实际是海内外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宗和文化之根的认同,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对群众性的修谱热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地加以反对,而是要用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加以引导,防止有人趁修谱之机搞宗族分裂和迷信活动,只有如此,就可以让群众性的修谱活动沿着一条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这样,修谱就没有什么必要去加以反对了。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家谱正是打开姓氏文化殿堂的一把无法替代的钥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将来自觉地将其当作学问来研究的学者专家一定会越来越多。我曾多次对地区搏物馆、图书馆和群艺馆的同志强调,一定要组织力量加强对残存于民间的各个姓氏的家谱进行搜集、整理、保护和研究”
就在谢书记大谈修谱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对群众性的修谱活动的时侯,周围聚集的干部和群众越来越多,听了他的这番话后,大家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掌声过后,谢困难突然对谢书记说道:“地委书记大人,你听了这种掌声后,有什么感觉”
谢书记听了他的这种突如其来的问话,不由抬起头望着他,似乎对他的这种问话感到莫明其妙。反问道:“你说我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
谢困难说:“你高高在上,听到的掌声当然多,但象这样发自大家内心的掌声又有多少要想让大家真正地对你感到佩服,还是应该多多深入群众,能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领导才是一个好的领导。所以,今天我们把你拉来,你应该感谢我们才对”
他的话,立即引发一片笑声。谢书记也笑了,笑过之后,他对谢困难嗔斥道:“你这浑小子,好象你已经当上了省委书记似的,老是用这种口气教训我这个地委书记”
施老笑道:“困难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有一颗透明的水晶般的心,任何人都可以将他心里的一切一眼看透。你也不要责怪他,其实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谢书记笑过之后,说道:“那好,以后我就按照这浑小子所说的那样,多到下面跑跑,多享受一些下面群众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掌声”
时间在说说笑笑中一分一分地过去,谢书记又向让明理和让明全询问了有关让紫良老先生的情况,并嘱咐他们一定要对老先生多多予以关照和爱护。二人回答说:“这一点不用领导指示,我们也会这样做的。论辈份,他是我们的爷爷,对他,我们从来都是很敬重的。就是在讲阶级斗争的时侯,他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和国民党特务时,我们照样喊他叔公叔爷,从不把他当敌人对待。改革开放后,他成为县政协委员和县志办公室的顾问,我们对他更是言听计从,把他当祖宗菩萨供起来。这次我们让氏修谱,就是由他任主修。”他说罢,忽然朝施老前辈望了一眼,接着说道,“施老先生好象几年前曾经来找过我们的紫良叔爷,不知你们这次来他老人家知不知道”
我接过他的话说道:“我们来之前,还没有跟他联系,一是通讯不方便,二是担心他不愿见我们。他要是因不愿见我们而有意回避,反倒不好,所以我们就没有事先通知他。”
让明理问道:“你们这次来找他,是为了什么事”
我说:“是来请他出山的,想请他给地区武术培训班当武术顾问。”
不想让明理一听,竟非常吃惊,说道:“什么他老人家还会武术”
他的惊异表情让我们都感到惊讶,同为一个祖宗、又长期住在一个乡镇,竟然不知道自已的叔祖公会武术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让明全说道:“不过,你们这一说,倒让我想到一件事。那是几年前,我同紫良叔公的孙子让明山一同到县里卖猪崽,当时有五六个地痞流氓要我们交保护费,我们不交,他们就出手伤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明山突然围着这帮人转了一圈,然后向他们推了一掌,不知是怎么回事,这几个家伙竟象喝醉了酒似的,一个个东倒西歪纷纷倒地。他们起来后,朝明山看了一眼,竟乖乖地走了。后来我问明山这是怎么回事,他却打哈哈说可能是他们做贼心虚。当时我虽然感到奇怪,但也没有深究。现在经你们这么一提,我想应该是他懂得武术,甚至功夫很厉害。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功夫,肯定是他的老爷子教的。”
施老一听,只是暗暗发笑。谢书记说:“这才叫做真人不露相。”
就在大家说说笑笑中,乡政府办公室主任来叫大家到食堂用膳。
我们走进食堂,正在就餐的职工见我们来了,都主动站了起来,“欢迎首长”的喊声使我们都感到有些别扭,甚至从中感受到一种揶揄的意味。让明理和让明全走在前面,将我们领到一间用屏风遮挡的小间,这大概就是他们平时用来招待客人的专门的客厅吧走进客座间,我们发现,餐桌上的中央摆着一个大火锅。火锅里有一道隔梁将里面的菜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羊肉,一部分野鸡肉,因此,虽然是一个火锅,实际是两个火锅。火锅下面的火炉已经点燃,兰白色的火焰不时发出“吱吱”的炸响声。已经煮沸的火锅里,汤滚肉翻,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围绕火锅的是四个大拼盘,每个盘子里又分四个小盘子,每个小盘子各盛一样菜肴,因此,虽说是四个拼盘,实际是十六道菜。看到这所谓的四菜一汤,我忽然意识到刚才让明理对办公室主任所作手势的含义了。这十六种菜有荤有素,凡是天上飞的、林里跑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树上长的、土里生的,应有尽有。我们一看这种阵式,情不自禁地朝谢书记看了一眼,只见他双眉紧锁,满脸怒气地朝让明理和让明全扫了一眼,冷冷地说道:“这就是你们所说的四菜一汤”
不等让明理和让明全回答,谢困难便插话道:“对就叫四菜一汤。不过它还有一个别名叫上有有政策下有对策”
他的话引起大家的哄笑,让明理和让明全则哭笑不得,尴尬万分。让明理对谢困难笑道:“你真会开玩笑哪有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道菜”
谢书记当然知道困难说的是什么意思。不过,他对儿子用这种讽刺挖苦的语调说话还是很不满意的,也许是担心自己的批评会招来困难更多的说辞,所以只是对困难瞪了一眼,便对让明理批评道:“我们地区不是根据省纪委的指示精神下发了一个文件么,明确规定招待客人的标准不能超过四菜一汤么你们怎么明知故犯何况刚才我又强调只能是四菜一汤,不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lvscwx.cc